科学 2022-08-31 18:00 作者:思云科学评论:0    浏览:3387    

在青少年的心中,对于古代人物最早的了解,恐怕大多数来自于书本中的故事。比如司马光砸缸、孔融让梨等等。学生们不但了解了故事本身,对于故事中描写的或刻苦、或聪慧的主人公,也通常印象深刻。虽然很多人知道这些人年少时的典故,但对于他们长大后的经历,却不甚了解。因为很多孩子少年奇才,长大后却“泯然众人”,比如那位神童方仲永。可见小时候聪明伶俐,并不是长大后成为大官,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保证。那么儿时凿壁偷光的匡衡,长大后又怎么样了呢?是不辜负勤奋,加官进爵,还是没有成功,一生贫苦呢?关于他后来的故事很具传奇性,恐怕是很多老师,都不愿意告诉学生们的。01匡衡的童年和很多家事显赫的书香门第不同,匡衡算是完全起于微末的一位学者。他家世代务农,在西汉的时候,由于生产方式的生产工具的落后,农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。再加上历朝历代的剥削压迫,农民在交税的同时,还要服兵役和徭役,说是当时社会过得最苦的一群人也不为过。但是匡衡虽然出身贫苦,但他身上却有着当时农民子弟,大多不具备的一个爱好——喜欢读书。匡衡喜欢读书到什么程度呢?成语“凿壁偷光”就是他努力学习的最好写照。据说他因为喜欢读书,就跑到学堂外面偷听,后来被先生发现。先生感动于他的求学精神,私下里教他识字,可是认识了字,却没有书可读。匡衡听说当地有一位士绅,家中藏书很多,于是他主动上门请求借阅,代价是帮人干活不要工钱。就这样他用劳动换来了书籍,可是白天干活没空看,只好晚上读书。因为家贫没有灯光,匡衡只好偷偷弄破墙壁,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。这样的努力自然不会白费,匡衡的才学很快就远近闻名,随着名声越传越广,他的事迹也传到了当时的一位名师耳中。见到这样一位读书的好苗子,他高兴的把匡衡收为弟子,并传授给他六经之一的《诗》。匡衡得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,自然不会浪费。于是他在这门学问上倾注了全力,青成为当时的讲《诗》专门人才,也因为这一点,他获得了考取功名的资格。02低开高走的仕途因为当时获得考试资格,需要在“六艺”中精通一种,匡衡凭借对《诗》的研究,也获得考试资格。但不知是因为临场发挥欠佳,还是自身不是考试型选手,每次考试匡衡都名落孙山。但匡衡不愧是心怀执念的人,他参与考试的前八次都落榜了,到第九次才勉强考上了三等,只好去地方作了一个官学校长。本来作为远离政治中心,又没有丝毫背景的穷书生,匡衡的这一生可能止步于此了。好在上天垂怜,一个偶然的机会,匡衡会讲《诗》的传言,传到了太子的耳中。传闻中把匡衡说的神乎其神,说听他讲经除了详尽精彩外,还能让听讲人心情大好。太子自然不信,于是把他招到宫中,而匡衡的表现也让太子非常满意,既然对太子有用,那么他的升官也就顺理成章了。不久以后,曾经的太子即位登基,成为汉元帝,一干他的宠臣也借着这个机会飞黄腾达,匡衡也因为讲经有功,一路从郎中、博士、升到了给事中。后来因为天下灾荒不断,匡衡趁着讲经,借用书中典故劝导汉元帝以身作则,树立典范,和天下百姓同甘共苦。这一番所作所为,让皇帝觉得匡衡不但学问高深,而且品质高尚,非常符合一位治国能臣的标准。于是在老丞相去世以后,就让匡衡接任丞相的位置,并封他为侯爵。至此一位农民的儿子华丽转身,成了万人之上的权臣。03一朝权在手权力会改变一个人吗?从匡衡这来看是的。匡衡爬到丞相的位置上已经人过中年,身居高位的他没空回首来路,一股脑的扎进了享乐之中。因为他的治国才能有限,基本完全靠着圣眷才当上丞相。所以对于治国方针,匡衡并没有什么建树,只是人云亦云的仿照前辈。对于朝中的奸臣结党营私,也抱着捞一笔是一笔的态度,听之任之。很快,这种作法也渐渐引起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。除此之外,匡衡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非常失败,他的儿子不但横行乡里,欺男霸女,还经常一言不合就使用暴力。终于一次出手过重,打死了人,匡衡不但没有惩罚儿子,反倒对此事不闻不问。最终这件惨案被有心人告到了皇帝面前,匡衡也因此,受到皇帝的斥责。皇帝没想到,当初的那位谦谦君子,掌权后居然变成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。但看在早年的情分上,皇帝只把匡衡革职了事,本来凭借着自己的爵位,匡衡至少也能做个富家翁。但很快,他又被人举报故意吞并土地,占有他人财产。皇帝终于忍不住,下旨严查匡衡,并削掉他的爵位,贬为庶民。就这样,风光无限的权臣又在晚年被打回了原形。这就是匡衡后来的故事,因为这个不光彩的结局,恐怕就是老师不讲给学生听的主要原因吧。04结语其实无论司马光也罢,匡衡等人也罢,书中记录的只是他们的一个优点而已,并不涉及到人品。或许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勤奋刻苦和贪得无厌同时具备,才是真实的情况吧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
 
0相关评论
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