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 2022-07-20 17:02 作者:生活百科评论:0    浏览:841    

中小学生调查问卷(中小学生调查问卷登录)

“你的自杀行动完成得怎么样?”近日,有家长向新黄河客户端爆料,称上海长宁区有中小学生做调查问卷,其中有大量内容与自杀相关。

11月18日,新黄河记者致电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核实,一位老师表示,关于此事正在等待教育局的最终解释和跟进措施。

随后,新黄河记者多次拨打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话,均未被接通。“我们江五家长群昨晚炸开锅了。我们的孩子上周集体在家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被做了个调查问卷!!!这些诱导性极强,很黑暗的问题,以及关于自杀步骤的具体描述就这样轻率地向未成年人敞开,未经家长同意,细思极恐!!!听说长宁区很多学校都暗戳戳给孩子做了这个。”11月18日,新黄河记者接到相关爆料,有家长在群里反映,孩子在学校做了“心理调查”,其中涉及大量自杀问题。并且表示“孩子回家以后没有说,是其他学校的家长群发出来,问了孩子才知道的”。

“听说是小学四五年级做了,其他年级不清楚。”这位家长说。

看到有家长爆料后,群内很多人士进行了讨论。

“确实要问,也不是这种问法”“这感觉是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准备的问卷,类似抑郁症、焦虑症的病人”“算是一次心理医疗事故。让孩子填的巨大问卷,由多个国外的心理测试粗糙堆砌而成。比如其中的58—95题,一字不改地来源于《Beck自杀意念量表》。问题是,这个表本来不是用来给11—12岁的孩子自己填的,而是要心理医生给17岁以上的病人做的。写这个问卷的人应该脑入水……”“谁会这样问问题,太有引导性了,为了自杀,你准备了什么行动,听上去自杀是个要达成的目标”。

新黄河记者看到,一份落款为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家委会提交的《关于长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调研的建议》显示,家长们质疑有以下几点,通篇负面消极的语句描述,不恰当引⽤《Beck自杀意念量表》,线上问卷的呈现方式不恰当,问题不合理,答案有效性堪忧等。并且表示了对该问卷前续及后续跟进工作的建议。

根据群内相关人士发出的部分“问卷”的截图,新黄河记者看到,类似的题目有“88.最近一周,为了自杀,你的行动完成得怎么样?”“89.最消沉、最犹豫的时候,为了自杀,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?”等题目,有人士表示,一共120多道题,其中58—94题均与自杀相关。

有家长称,不知这份调查问卷是否与“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”有关。

针对上述爆料,18日下午,新黄河记者致电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核实,“我们这边也在等待教育局的最终解释,不方便接受采访。”教务处的一位老师表示,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会有跟进的措施。

随后,记者多次拨打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电话,均未被接通。

网友留言

黄河时评

上海学生问卷涉自杀话题,

关爱心理健康岂能“复制粘贴”

今年3月份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显示,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.6%,其中,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.4%,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。前些日子,教育部对政协《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》进行了答复,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,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

不可否认,关爱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、开展抑郁症筛查,正是为了贯彻教育部要求,下发调查问卷搜集信息也是最基础的一步,学校的初衷是好的,但问题却出在调查问卷的设置上。在长宁区多所中小学下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,一百二十多道题目中有近40道与自杀相关,其中不乏具体的自杀步骤。“希望外力结束自己生命”“着手写自杀遗言”这些乍一看十分惊人的字眼,令不少家长大呼“黑暗”,认为其诱导性过强。

据记者调查显示,调查问卷中的58—95题,一字不改地来源于《Beck自杀意念量表》。这一量表本身是国外学者编写的自杀意念测量工具,也明确适用范围为13岁以上人群。此类心理学常用量表的用词或许会令人一惊,但本身并无“原罪”,其问题设置和提问方式有着固有的科学性,能够方便医患双方对病人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,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。但将问题“移花接木”至中小学生的心理调查问卷中,则显得既不合理,也不够科学,存在诸多隐患,甚至最终目的会事与愿违。在一份网传家委会致学校的建议书中就有家长提到,“部分孩子对自杀兴趣不减反增”。

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,是实施素质教育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、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。而如何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,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,是摆在学校、家庭及社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。要让“沉默的杀手”远离孩子们,学校既不能操之过急,更不能如此“复制粘贴”,弄巧成拙陷入形式主义的“怪圈”。

这样一份引发争议,“将好事办砸”的调查问卷,也给全国其他学校打了“预防针”:一份不贴合学生实际状况的问卷,得出的数据与结论难具有实质性意义和指导价值;而一份流于形式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,最终也只会浪费人力与物力。离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目标,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。

来源:济南时报 编辑 吕瑞天 见习编辑 苗亚祥

 
标签: 中小学生
0相关评论
打赏